首页 > 最新动态 > 观察 | 引入全要素生产率指标 加快电力企业新质生产力形成
最新动态
观察 | 引入全要素生产率指标 加快电力企业新质生产力形成
2024-10-1716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和主要特征,强调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将“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列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三个“着力”之首。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新质生产力的标尺,是推动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抓手,是检验电力企业科技自主创新引擎是否有效运行,新能源、核电产业、储能、氢能等战略性新兴项目载体是否有力支撑电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工具。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结合国内外理论和实践前沿进展,建议电力企业在经营发展管理中尽快引入全要素生产率指标。

何为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指产出与综合要素投入之比。通常测算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即经济增长中扣除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后的余值,通常表现为技术进步、体制改革和组织管理改善等无形要素的作用。

最常用的计算公式为:

TFP增长率=产出增长率-α×资本投入增长率-β×劳动投入增长率

其中,α、β分别为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资本产出弹性是指当资本投入增加1%时,由此带来产出变动的百分比;劳动产出弹性是指当劳动投入增加1%时,由此带来产出变动的百分比。

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及意义

全要素生产率反映了资源配置状况、生产手段的技术水平、生产对象的变化、生产的组织管理水平、劳动者对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性,以及经济制度与各种社会因素对生产活动的影响程度。它不仅是衡量生产要素的质量、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指标,也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核心指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机构在研究经济时,通常把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作为考察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内容。

无论对地区还是大型企业,它都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尤其是制定长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首先,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有助于进行经济增长源泉分析,即分析各种因素(投入要素增长、技术进步和能力实现等) 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识别经济增长是投入驱动型增长还是效率驱动型增长(《资本论》从扩大再生产角度表述为外延增长和内涵增长,东欧从经营管理角度表述为粗放增长和集约增长),以此来确定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其次,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是制定和评价长期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战略的基础。通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与要素投入贡献的比较,可以确定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是应以增加总需求为主还是应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技术进步为主。

如何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二是通过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在生产要素投入之外,通过技术进步、体制优化、组织管理改善等无形要素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在大型集团层面,各区域公司和产业公司生产的产品数量取决于要素投入和要素组合效率。在要素供给给定的条件下,可以通过科技进步扩展要素类型(如数据成为新要素)、自主创新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提高要素质量(如劳动者素质提高)、改进组合方式(如“三改联动”“制储输用一体化”、设备智能化提升)等举措形成产出增长。在管理方面,坚持实践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锚定管理效益提升,推进要素资源市场化改革,调动人力、资金和技术资源合理配置,激发内生动能。

应用分析

目前,国家统计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局等已采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一项关键指标,并定期公布。企业层面暂未采用。由于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标尺,企业如果不引入该指标,将无法检验新质生产力是否得到提升,可见,全要素生产率在企业层面的应用只是时间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但增长模式是粗放型的,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以过度投资导致国民经济投资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内部和外部失衡,这种增长不可持续。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GDP中用于投资的占比10%~20%,我国为40%~45%。上述国家每增加1亿元人民币的GDP需要投资1~2亿元人民币,我国约为5亿元人民币。我国增量资本的产出率(ICOR)偏高,是上述国家的2.5~5倍。自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的投资率并没有提高,长期的增长率也没有降低,因为支持经济增长的除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外,全要素生产率得到了持续提升。如西欧国家经济增长率的40%由要素投入量提供,60%由全要素生产率提供。美国1929~1982年间年均GDP增长2.92%,全要素生产率贡献了65%。相比较,我国1978~2022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只贡献了GDP增长率的35.5%。打造新质生产力,落脚点是要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而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年增速只有1.25%左右,为美国的40%,如果到2035年要达到美国的60%,每年的增速必须要达到2.7%,届时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GDP的贡献率可达到50%以上,虽然仍低于西欧60%、美国65%的贡献率,但要实现这个目标,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有关意见和建议

电力企业要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为主线,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议如下:

一是集团公司财务资金主管部门积极与国资监管部门、国家统计部门、财税部门沟通,获得政策指导,拟定企业集团全要素生产率会计核算办法。明确计算公式及计算所需劳动力、资本、技术进步、资源配置、规模经济等要素指标的具体分类和统计时段;明确内源性技术进步贡献及外源性技术进步贡献的划分标准;界定科技研发投入免税的具体范围等。

二是集团系统各部门、各区域公司、产业公司按集团公司统一要求,提供用以计算全要素生产率的有关原始数据。集团公司财资部门按期计算所关注时段全要素生产率。在年度经营绩效考核中,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指标,赋以一定权重。

三是根据计算公式中各细分指标的变化,分析集团各要素资源配置效率,查找原因,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促进各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在集团公司年会工作报告、其他对内对外重要报告中及时披露反映全要素生产率对公司经营发展的贡献度。

可以预见,全要素生产率指标随着新质生产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推进,将很快被大型企业集团应用,建议有条件的集团在国资系统率先示范。


本文刊载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上旬)2024年8期,作者单位: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能源研究院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责任编辑:井然 曾鸿钧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