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第十四届中意创新合作周系列活动——“中国-意大利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研讨会”在无锡举办。
研讨会由中国科技部国际合作司主办、中国能源研究会承办,来自中意双方碳中和与绿色发展领域专家学者,无锡市发展改革委、无锡市科技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无锡新能源商会以及企业代表近50人参会,共话绿色低碳转型与技术创新。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欧洲处处长张小伟出席并致辞。科技部原中欧能源合作项目办公室主任忻鸣一主持研讨会。
会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林波荣,意大利-中国理事基金会驻华代表Raphael Paul-Cooper,国网能源研究院总工程师鲁刚,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教授Ettore Bompard,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韦东远,意大利船级社利纳(RINA)集团Hydra项目负责人Luigi Fiato等六位中意专家学者围绕绿色能源转型与碳中和路径展开深度分享。
林波荣以清华环境楼项目为例,展示中意合作研发的太阳能光伏技术、智能控制系统等成果,指出建筑行业需在节能、健康、经济性间寻求平衡,并提出通过人工智能、跨尺度能源系统等技术,推动建筑从单体节能向城市级低碳网络转型的未来方向。
Raphael Paul-Cooper回顾中意环境保护合作成果,指出成果覆盖大气污染治理、可再生能源等八大领域及内蒙古、大连等地20余个示范项目,强调以长期制度化为特色的中意合作模式,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务实合作的范本。
鲁刚表示,新能源消纳需突破调节资源紧缺与支撑能力不足的双重挑战,可通过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发展煤电灵活性改造、抽水蓄能、电氢耦合等多元调节资源,同时呼吁中意深化极端气候应对、跨区域电网互联等领域合作。
Ettore Bompard以视频连线形式从全球视角解析能源转型“安全、可持续、可负担”的三重困境,强调需通过跨行业技术融合破解,并以意大利“氢能谷”项目为例,呼吁中意加强氢能标准与产业链协同。
韦东远系统梳理中国“双碳”战略底层逻辑,认为需通过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驱动实现碳中和,而中意在绿色制造、低碳城市等领域的互补性将为全球气候治理注入新动能。
Luigi Fiato分享氢能技术在钢铁、港口等行业的应用实践,透露Hydra项目通过材料创新与数字化技术助力钢铁行业减排超50%。
在互动环节,与会专家围绕中意合作中的政治与商业平衡、氢能应用场景等议题展开交流和探讨。
其间,无锡市低碳研究院可持续发展项目运营总监刘秋月介绍了无锡在“双碳”目标下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探索,以及两家企业的ESG实践案例。
会议期间集中展示了中国科技部和意大利环境、领土与海洋部(现意大利环境与能源安全部)合作实施的“中意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培训”项目成果。该项目自2003年启动,已持续开展二十余年,累计举办47期培训,主题涵盖能源政策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环境保护、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能效管理、中小企业创新、建筑节能与新材料等领域,共培养中方学员1200多名。
中意创新合作周由中国科技部和意大利大学与科研部主办,是深化两国政府间科技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已经成为中意科技合作的年度盛会。此次研讨会作为第十四届中意创新合作周的配套活动之一,不仅为中意两国科技界、产业界提供了交流、对话和合作的平台,也是两国践行应对气候变化目标、落实绿色发展政策的具体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