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由山西省能源局、国家电投集团主办,中国能源报和中国能源研究会支持的2025新能源产业创新合作暨第十五届新能源企业500强论坛在山西太原召开。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致辞。
以下为发言内容整理
在全球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大潮中,作为实现“双碳”目标、推进能源革命的核心抓手,我国新能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补充电源”迈向“主力电源”。“十四五”以来,我国可再生能源特别是风电、光伏发电高速发展,风光年均新增装机由“十三五”的“千万千瓦级”跃升至“亿千瓦级”。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达到21.71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近六成,其中风电光伏累计装机16.8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46%,已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
经过多年高速发展,我国新能源产业在装机规模、技术水平、制造能力等方面居世界前列,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了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具备国际竞争力优势的新能源产业链,为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产业的成长都非坦途。当前,新能源产业在经历十余年的爆发式增长后,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周期性波动、同质化竞争、内卷加剧、增量不增利等挑战日益凸显,考验着每一位行业参与者的智慧和韧性。如何穿越周期的迷雾,实现可持续、高质量的发展,是摆在每一位行业同仁面前的共同课题。
第一、坚持科技创新,构筑新能源核心硬实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要持续加大在前沿技术、关键材料、核心部件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力争在新型储能、高效光伏、下一代风电、绿色制氢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更大突破,以技术进步驱动成本下降、效率提升,提升核心竞争力,驱动产业升级,释放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二、深化产业协同,共建韧性生态圈。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仅靠单一企业或环节已难以应对系统性挑战。要加强新能源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合作——从设备制造、项目开发到运营服务,促进资源共享、产业协同。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引领作用,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推动形成“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共赢”的新型竞合关系,全面提升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和系统韧性。
第三、拓展合作边界,开拓增长新空间。要加强“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积极探索新能源+创新融合发展模式,如新能源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跨界融合,创新生态体系,创造新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同时,坚定不移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在标准共通、技术互助、市场联动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在全球化竞争中携手开拓新机遇、共同做大价值增量,构建全球绿色能源发展共同体。
众力并则万钧举,人心齐则泰山移。尽管前路充满挑战,但新能源的未来无限广阔。9月24日,我国宣布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至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新能源装机已达16.8亿千瓦。据预测,到今年底,新能源装机将接近18亿千瓦,在未来10年,还要新增18亿千瓦,年均近2亿千瓦,这给新能源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让我们凝聚共识,增强信心,携手并进,共同跨越周期,实现韧性与可持续的高质量增长,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文丨中国能源报记者 卢奇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