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在2025年全国科普月活动期间,中国能源研究会在河北张家口崇礼举办“全国科普月”专题活动。本次活动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协力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来自地方科协、能源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80余名能源科技工作者代表参加活动。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河北省张家口市科协党组书记弓爱萍、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金融与法律分会主任委员陈景东、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廊坊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中心主任杨旭、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创作与传播室副研究员王艳丽、清华大学长聘副教授钟海旺等出席活动。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秘书长王凡主持活动。
孙正运在讲话中指出,2025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新修订实施后的第一年,且首次将“全国科普日”升级为“全国科普月”,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科普工作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更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面对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推动能源知识走进校园、社区和千家万户,让科学思维成为公众的自觉追求,让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王艳丽深入解读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表示科普法修订遵循“坚持党对科普事业的领导”“结合科普领域改革发展实际”和“适应科普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三项原则,从原来的6章34条增加到8章60条。新法明确每年9月为全国科普月,规定国家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鼓励社会力量依法设立科普奖项,为科普事业提供了更加完善的法治保障。
钟海旺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新型电力系统从“源随荷动”到“源网荷储互动”的转型路径,指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接入导致电力系统面临时空双重不平衡的挑战,通过电力市场机制设计可有效激励源网荷储各方参与系统调节,实现供需实时平衡。钟海旺重点介绍了虚拟电厂等创新技术,并以绿色冬奥示范工程为例,说明该项目成功聚合31.2万KW灵活资源响应新能源波动,这种转变将显著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杨旭作为全国劳动模范,结合自身一线奋斗经历,讲述了从电力检修技术人员成长为技术专家和管理骨干的感人故事,通过“坚守初心”“练就真本事”“不断创新”“甘于奉献”和“担当社会责任”五个方面,分享了“技能是人生的不动产,人才都是熬出来的,本事都是逼出来的”的职业感悟,强调只有自觉把刻苦钻研作为磨练自己的磨刀石,才能在企业需要的时候不辱使命、建功立业。
陈景东在《可持续发展(ESG)介绍》报告中全面解读了环境、社会和治理理念的国际发展历程和中国实践路径,详细分析了ESG的环境关键议题、社会关键议题和治理关键议题,并针对中国情况解读了团体标准《能源企业可持续发展(ESG)披露指标体系和评价导则》。该标准于2024年3月31日发布实施,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大体系,为能源企业开展ESG信息披露提供了规范指导。
活动期间还举行了2025年度能源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27家单位成为“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教育科普基地”。同时,活动还为年度能源科普丛书创作者颁发了荣誉证书,包括《抽水蓄能科普手册·超级充电宝》《电流遇见算法:人工智能点亮未来》《电力应急科普手册》《氢能应用科普手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