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下午,2025能源绿色发展大会平行论坛二“深化AI与能源双向赋能,构建绿色智能能源新生态”在深圳举行。来自电网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及产业链企业近百位专家代表深入研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能源体系的实现路径与未来趋势。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王禹民作开幕致辞。论坛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以及中国能源研究会电能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武汉大学教授董旭柱主持。
王禹民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正深度嵌入能源全链,赋能高质量发展。国家已出台“人工智能+能源”专项政策,系统部署重点场景与任务,标志着能源智能化由顶层设计走向规模化落地。AI与能源融合呈双向赋能,复杂能源场景为AI迭代提供“训练场”,AI为产输用全链注入“智能基因”,但融合仍面临节奏不匹配、场景挖掘不足与新安全风险等挑战。希望通过本次论坛推动深度融合、凝聚共识,把握机遇,共建绿色智能能源新生态。
主旨报告环节,来自产学研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和能源产业数智化转型进行了深入探讨,分享了具有前瞻性的见解与实践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作题为《构建新型热力系统》的报告,阐述新型热力系统在能源革命中的关键地位,指出我国热力供应碳排放占比达15%,其零碳化是核心任务。报告认为,以电动热泵替代化石燃料的路径,强调需解决低品位热源从何而来、如何实现零碳电力驱动两大前提。回收工业与社会余热是获取高密度热源的关键,通过“热电协同”,利用大规模(尤其是跨季节)储热设施消纳春秋富余的风光电,既能为热泵提供低成本零碳电力,又可将热力系统转变为平衡电网的巨型储能体。这一路径不仅破解供热难题,更反向支撑新型电力系统稳定运行。
意大利博洛尼亚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国家人工智能科学院通讯院士、华南理工大学综合智慧能源系统研究中心主任朱继忠作题为《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和新能源行业中的应用》的报告,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在电力及新能源领域应用的新进展,聚焦风光荷功率预测、系统调度控制、检测与安全运行等关键方向,探讨基于大模型与多专家协同的未来演进路径,涵盖预测架构设计、知识共享机制、动态调度框架等议题,结合行业挑战提出通过智能化手段提升实时优化与风险防控能力,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三级职员陈晰作题为《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的报告,介绍中国电科院围绕中央研究院定位开展人工智能基础、前瞻及关键技术攻关,牵头发布光明大模型及人工智能顶层设计方案;同时阐述电力人工智能基础概念、关键技术及行业应用,并展望了其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未来研究和应用方向。
武汉大学张俊教授作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及其电力系统数智化应用》的报告,系统阐释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电力数智化转型核心驱动力的发展现状,重点解析生成式大模型、多模态学习、智能体为代表的前沿技术体系,结合典型案例深入分析上述技术在电力预测、运行控制、设备运维等场景的创新应用与实施路径。
深能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江浩作题为《基于多级降尺度区域气象大模型的功率预测系统》的报告,指出气象预测对功率预测结果的影响约占70%,但传统数值模型推理需以天为单位,难以满足逐小时/15分钟高频需求。深能智慧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新能源功率预测系统依托大模型更强的推理与数据学习能力,可实现快速预测并支持单区域降尺度,在试点新能源场站中功率预测精度提升10%—15%。
深圳供电局正高级工程师王玮作题为《深圳供电局“数字员工”:AI赋能业务新实践》的报告,介绍了深圳供电局率先推出并在南方电网全面推广的“数字员工”工程实践。该实践将“数字员工”定义为具备自主学习与交互执行能力的虚拟工作体,核心技术为智能体整合大模型能力无缝链接各类业务系统。该工程以业务落地为导向,通过梳理“岗位责任”图谱明确需求,在顶层设计上厘清AI应用方向,从而高效推动“人机协同”新型业务协作模式的构建。
南方电网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人工智能技术官、领军专家梁凌宇作题为《AI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实践及展望》的报告,阐述了在“双碳”背景下,电网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推进“两型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和新型能源体系)的阶段性成效。报告分析了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技术挑战,介绍南方电网“人工智能+”行动先行实践并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是其中的关键技术,同时报告从多个维度对未来的技术与应用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彰显企业的使命担当。
东方电气(成都)创新研究有限公司高级研发工程师李玥作题为《AI赋能新型工业化——能源装备人工智能应用》的报告,围绕能源装备制造领域“大模型+小模型”融合技术路径展开介绍。该路径一方面依托自主研发的垂直大模型“东方智源”,支撑智能运维助手、工艺智能生成等多模态应用;另一方面深入推进小模型在故障诊断、损伤识别等工业场景的应用。目前,已构建覆盖“设计-工艺-制造”全流程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成功研发数十个专用智能体,响应数百项内部需求,在参数优化、工艺设计等关键环节实现了效率的显著提升。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冯帆作题为《多类混合大模型架构在新能源发电场景的应用》的报告,针对新能源运维中传统单一模型难以应对多源异构数据及复杂任务的挑战,提出了一种多类混合大模型架构。该架构整合语言、时序、CV等多种大模型优势,构建“数据-特征-决策”全链条智能框架。报告阐述了该架构在功率预测、智能诊断、智能巡检等核心场景的应用探索,展示了其在突破单一模型局限、多模态数据融合及复杂任务协同处理方面的实践价值。
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能源行业首席架构师黄振作题为《算力、算法与场景:全栈AI支撑新能源智能体的落地之道》的报告,针对新能源行业加速发展下的安全、效率、收益等多重挑战,以“算力、算法、场景”为切入点,阐述全栈AI如何成为新能源智能体落地核心支撑。算力支撑实时计算决策,算法赋能预测优化调度,场景确保价值落地,通过云—端一体的全栈AI底座贯通三大支柱,推动智能体从概念验证走向工程化实践,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让能源未来更清晰可控。
本次平行论坛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深圳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民革深圳市委会能源委员会协办,中国能源研究会电能技术专业委员会、中能国研(北京)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技术联盟新能源人工智能应用专业委员会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