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电力市场建设助力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迈向低碳未来”学术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举行。
研讨会凝聚中、英、美三方电力市场专家学者智慧,聚焦电力市场建设与能源低碳转型、电力与碳市场、新型辅助服务体系等核心议题,通过专家主旨报告、圆桌对话及互动交流等环节,深入探索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与电力市场机制协同创新路径。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清华大学电机系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电力市场与碳市场专业委员会委员康重庆为研讨会致辞。
孙正运在致辞中表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是时代赋予的使命,电力市场建设是破局的关键,而多方协作、技术创新与政策协同则是迈向成功的必由之路。中国能源研究会作为中国能源领域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高端智库平台与桥梁纽带,始终秉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研究、咨询、交流、服务”的立会宗旨,聚焦能源科技进步和体制机制创新服务,深化国内外学术交流合作,为破解能源转型难题、构建适应新型能源体系的高水平电力市场提供智力支撑。
康重庆在致辞中表示,当前全球能源结构加速绿色低碳转型,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持续攀升,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出更高要求。电力市场是缓解消纳困境、平衡安全与效率、驱动能源转型的重要力量。清华大学将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使命,贡献更多智慧与方案,期待与中外各方加强合作,为高水平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会上,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副总经理、中国能源研究会电力市场与碳市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竹作题为《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的中国电力市场建设实践》的报告,介绍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总体进程,当前电力市场机制体系总体框架以及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市场的主要成效,分析在新能源占比不断提升的发展形势下,我国电力市场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与创新适应高比例新能源的电力市场机制完善与创新的主要思路。
剑桥大学教授Michael Pollitt作题为《电力与碳市场:欧洲经验》的报告,聚焦欧洲电力市场与碳市场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探讨欧洲模式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报告从欧洲电力市场和碳市场演变历程、运行机制及协同效应入手,探讨如何通过市场机制推动能源体系深度脱碳,同时保障能源安全与市场效率,进一步论证电力市场与碳市场的协同发展是低碳能源政策的核心支柱,并结合2021—2023年能源危机对欧洲地区能源体系的挑战,深度剖析欧洲碳市场的发展历程。
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Ross Baldick作题为《北美电力市场中的新型辅助服务体系与惯量辅助服务》的报告,梳理北美电力市场辅助服务的发展背景,系统阐述“传统”与“新型”辅助服务的分类体系和电力市场设计中辅助服务与电能量的协同优化机制,重点分析火电机组退役背景下日益凸显的电网惯性问题,强调基于逆变器的资源在提供辅助服务方面不可忽视的作用,并针对逆变器资源参与辅助服务面临储能需求科学界定的挑战,创新性地提出新型惯性辅助服务机制,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圆桌讨论环节由清华大学电机系副研究员郭鸿业主持,北京电力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李竹、剑桥大学教授Michael Pollitt、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教授Ross Baldick、华南理工大学教授荆朝霞、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主任韩放、怀柔国家实验室智慧能源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许庆宇共同围绕“电力市场建设与能源低碳转型”主题展开对话,并与现场进行互动交流。
本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清华大学电机工程与应用电子技术系、中国能源研究会电力市场与碳市场专业委员会承办,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中国能源研究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