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以“科技创新·智慧赋能”为主题的2025中国智慧能源大会在成都开幕。大会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四川国际商会主办,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大唐水电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可再生能源学会、重庆能源研究会等协办,吸引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及科研机构共探能源转型新路径。
10日下午,大会主旨论坛在成都举行。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四川电力企业协会会长易云平出席并致辞。主旨论坛由中国能源研究会智慧能源与产业零碳化发展专委会主任委员、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李伟阳主持。
孙正运在致辞中表示,智慧能源的核心价值在于“赋能”——赋能传统能源产业提质增效、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消纳、用户侧灵活互动和节能降耗,最终赋能整个能源系统向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方向转型。源头上清洁化、消费侧电能替代是新型电力系统的主要特征,智慧能源为二者的深度融合提供关键支撑。在源头端,面对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间歇性、波动性的天然属性,智慧能源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风光出力数据,依托AI算法建立精准预测模型,结合数字孪生技术动态模拟电网运行状态,实现清洁能源发电的“可测、可控、可调节”。在消费侧,智慧能源则以“需求响应”为抓手,通过智能电表、家庭能源管理终端等设备,将工业电机、电动汽车充电桩、楼宇空调等海量负荷转化为可调节资源。从源头到终端,智慧能源既可以串联起清洁能源的生产与消纳,又能通过数据驱动的精准调控,让清洁化更高效、电能替代更经济。
围绕“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等核心议题,多位行业专家展开深度分享。清华大学长聘教授鲁宗相指出,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并网与新型用能设施接入,配电网正从“源随荷动”的单向控制向“源网荷储协同互动”转型。微电网作为大电网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规模化接入对配电网规划、可靠性及智能化提出新挑战,需统筹资源、需求与新旧能源利用,因地制宜推动配微协同发展。
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张建明提出,煤矿智能化是煤炭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已成为发展煤炭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我国已建成一批多种类型、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煤矿。当前,智能化发展正处在示范建设转向规模推广,但煤矿智能化远未能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煤矿智能化发展应以“服务矿工”为目的、“依靠矿工”为路径、“改变矿工”为导向,需加快建设新型煤矿劳动者队伍,推动煤矿智能化向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有温度发展。
针对水电行业,大唐水电科学技术有限公司智慧与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何良表示,我国水电装机占全球近30%,但区域开发差异显著,设备运维低效、数据孤岛等问题亟待破解。需融合云计算、数字孪生、AI算法等技术构建智能体系,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设备实时感知与故障预警,并试点HICS智能控制系统,未来聚焦全局协同与柔性敏捷,推动全生命周期智能化跃升。
中国电科院人工智能所陈晰介绍,国家电网自主研发的“光明电力大模型”作为千亿级多模态大模型,已具备电力知识记忆、多模态分析等五大核心能力,在新能源功率预测、设备故障诊断等场景中,专业能力较通用基座模型提升20%。目前该模型已在国家电网总部及25家省公司部署,覆盖输电巡检、供电方案编制等17类百余个业务场景,显著推动基层减负与生产效率双提升。
华为数字能源清洁能源大基地联创中心主任王文渊围绕光储电站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展开分享并表示,2024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278GW,风光累积装机占比达42%,但安全、消纳、运维等挑战倒逼数字化升级。AI自诊断、自调度、自调优等技术正加速应用,FusionSolar Agent智能体通过“云-边-端”全链路AI管理体系,实现建设阶段施工误差减少、运维阶段效率提升、运营阶段收益增长。
三一重能股份有限公司王东鑫表示,风电行业已从“刚性制”向“柔性智造”转型,“制造+服务”双轮驱动成为必然。企业需借助数智化新技术,实现从传统装备制造向综合服务商升级。
中国信通院康陈则从技术赋能视角指出,5G、千兆光网等新一代通信技术,正在协同人工智能、云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共同赋能能源行业创新发展。我国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为能源数字化发展提供政策指引;能源企业积极投入数字化发展,应用创新不断丰富深入。
主旨论坛后,举行了“2025中国智慧能源大会·圆桌对话”。来自国电南京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国网四川电力经济技术研究院、浙江碳路先锋科技有限公司、重庆锦禹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元碳城市能源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的专家、企业代表围绕“大模型和智慧能源‘十五五’发展”“统筹能源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讨论,为行业发展提供多维度思路与见解。
本次大会聚焦风、光、储、氢等清洁能源装备和电力、煤炭、油气等传统能源转型发展需求,通过技术分享、成果展示与跨界对话,集中展示了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融合成果,为新能源规模化发展、传统能源高效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