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副理事长王树民、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学术顾问吴吟,中国能源研究会新能源与化石能源协同发展专委会主任委员、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孙宝东,国家能源集团宁夏电力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强,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王文捷,新能源与化石能源协同发展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网能源院总经理(院长)、党委副书记魏玢,新能源与化石能源协同发展副主任委员、华能集团能源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周朝阳,龙源电力集团股份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李星运,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刘长栋,以及来自全国能源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100余人齐聚一堂,围绕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多能互补大基地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史玉波在致辞中表示,加快建设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大基地,推动新型电力系统发展,是实现我国能源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和重要抓手,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重点关注四个方面,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夯实理论基础;二是能源结构优化,实现行业优势互补;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彰显央国企担当;四是协同合作多元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希望新能源与化石能源协同发展专委会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好学术交流平台,努力将专委会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行业智库机构,打造更具生命力、影响力的品牌。
会议聚焦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核心议题,邀请两位专家作主旨报告、五位专家作学术交流。上午的会议由王树民、孙宝东共同主持。
孙正运作题为“新型能源体系中终端用能的融合”的主旨报告,指出终端用能正从单一能源消费向“电、热、氢、储”多能协同转变,需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系统灵活性,并以新型电力系统与供热系统的协同发展为例,说明多能互补可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吴吟作题为“关于建设多能互补能源大基地的若干”的主旨报告,提出未来能源大基地需统筹风光资源开发、煤电灵活性改造、氢能产业链布局,形成“清洁主导、多元保障”的供应体系。此外,与会专家还就能源政策创新、碳市场机制、智能调度技术等议题展开研讨,为行业提供前瞻性思路。
魏玢分享了“新型电力系统多类型调节需求与资源体系建设”学术报告,分析了多类型调节需求变化趋势,提出了新型电力系统调节资源体系构建的定位与思路。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教授刘培分享了“基于超结构的多能互补能源系统规划方法与实践”学术报告,提出了生产层面多能协同的综合能源与系统层面多区域多时段低碳能源供应等系统规划方法与实践。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齐绍洲分享了“构建电碳链接机制,促进新型能源体系发展”学术报告,剖析了开展电碳市场耦合机制的现实需要、研究现状、重大意义与基本原理,提出了研究与政策设计思路。李星运分享了“宁夏腾格里‘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开发建设情况”学术报告,介绍了宁夏腾格里基地开发建设的现状、阶段成果与社会影响。刘长栋分享了“沙戈荒基地电源项目建设技术经济分析研究”学术报告,分析了沙戈荒基地规划建设的现状及挑战,提出了电源项目实施的对策建议。
下午的会议由王文捷主持,来自浙江大学、国电南瑞、电规总院、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等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12位青年专家学者,围绕新型能源体系构建与多能互补大基地建设作专题报告。报告覆盖理论创新与工程实践,呈现了能源转型关键路径的多元探索。
期间,会议发布了新能源与化石能源协同发展专委会、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联合完成的《煤炭蓝皮书(2024)》和《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2024)》。《煤炭蓝皮书(2024)》由总报告、理论研究篇、行业引领篇、企业实践篇组成,构建了煤炭产业新质生产力“354”理论体系,包括煤炭新质生产力的“三新”内涵、需要处理好的“五大”关系以及“四大”路径任务。《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2024)》立足全球,聚焦风电、太阳能发电、新型储能和氢能四大产业,从市场、政策、技术多维度精准剖析产业现状,科学预测未来趋势,此外还探讨了海水制氢、钙钛矿电池等前沿热点,以详实的数据为研究和决策提供支撑。
4月25日下午,与会领导专家实地参观了国能宁东200万千瓦复合光伏项目大基地。该项目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绿色发展及宁夏自治区“两个先行区”建设要求的生动实践,也是宁夏灵绍直流“西电东送”的重要绿色能源基地,每年提供清洁电能37.8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排放约315万吨,成为西北地区绿色能源开发的标杆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