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至28日,中国能源研究会科普培训工作交流座谈会在山东济南召开。会议由中国能源研究会主办,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应急管理中心承办,来自中国能源研究会科普教育基地、分支机构以及高校科研院所、能源领域企事业单位的40余名专家代表参会。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孙正运出席会议并讲话。孙正运强调科普工作需扎根基层,关注能源企业、科研单位和生产一线的真实需求,挖掘技术推广、成果转化中的具体问题,以实践为导向优化科普资源配置。能源科普需构建“需求对接-资源整合-创新传播”生态链,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服务“双碳”目标与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秘书长王凡表示,2024年研究会通过通过扩容升级能源科普教育基地、发布科普丛书、举办“能源大讲堂”活动,以及在全国科技活动周和科普日期间开展品牌活动和各类科普研学活动,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传播新格局。2025年将聚焦"四个强化":运用数字化赋能科普传播,针对不同群体精准推送内容,开展专业人才培训,完善激励机制,推动科普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为能源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国家电网公司安监部原副主任李龙介绍了国网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成效。国家电网构建了覆盖总部至县级的五级应急预案体系,建成6个国家级电力应急基地(华北、华东、华中、东北、西北、川渝藏),配备26万应急队伍及直升机、发电车等装备,实现灾后“2小时市内响应、4小时跨市支援”。未来将深化应急基地规范化管理,强化装备智能化升级与队伍专业化培训,推动应急响应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为能源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坚实支撑。
会议期间,中国科普研究所专家王艳丽对《科普法》修订背景及中国科协职称评审标准进行解读,与会代表集体学习《中国科协2025年科普工作要点》,并听取中国能源研究会2024年科普工作总结及2025年计划。针对科普基地建设,会议宣贯了《中国能源研究会科普教育基地管理办法》《中国能源研究会优秀能源科普教育基地评选办法》,通报年度优秀科普基地评选成果。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专家孟玉婵介绍了《能源领域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与评价指南》的草案内容,围绕该项团体标准的编制框架、核心内容及实施路径展开探讨。座谈交流中,与会代表提出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等活动的优化建议,分享了科普实践经验,探讨基地分类扩展、数字化传播等创新模式。
28日,参会人员赴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应急管理中心开展现场研学,深入了解应急科普设施建设与公众教育实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