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古代哲学家们对世界的认识,古希腊的“四根说”认为,世界是由水、土、火、空气四种不变的物质构成的;古埃及认为宇宙是由天、地、水、火四种元素构成的;古代中国道教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而古代印度的顺世论认为万物是由地、水、火、风构成的。这些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先贤们,又不约而同地把世界的构成认为是某几种特殊的物质具体形态构成。

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了原子猜想,他认为世界都是由不可以再分割的原子构成;到近代英国化学家普劳特对世界产生的更深一步的看法,认为每一种化合物都由一定的物质组成。到1661年,科学家波义尔提出了元素的概念,为化学学科发展指明了目标。再到1675年,牛顿用微粒说阐述了光的颜色。

自然界中到处有水的存在,而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该展示单元充分体现了元素构成的动画解释。

定比定律,即每一种化合物,不论它是天然存在的,还是人工合成的,它的组成元素的质量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一规律称为定比定律。换成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每一种化合物都有一定的组成。

氢原子作为元素周期表的第一个元素也是质量最小的原子,通过屏幕可以看到数字屏幕上不断上升的氢气泡泡。并认识到氢原子的特性。

JJ汤姆逊,他发现了比原子更小单位—电子。电子的发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汤姆逊通过阴极射线装置实验发现了电子。

汤姆逊猜测原子中一定还有带正电的物质,并由此提出新的原子模型:原子呈圆球状充斥着正电荷,而带负电荷的电子则像一粒粒葡萄干一样镶嵌其中。由于“布丁”和“葡萄干”所带的电荷正好保持一个平衡,所以整体呈电中性。这就是原子的“葡萄干布丁”模型。

点我访问原文链接